“誓都將心血付‘村夫’”,蕭滌非先生的這句詞是他自我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。
出身于江西省臨川縣一個窮秀才家庭的蕭滌非,遭遇過幼年喪失雙親的痛苦,體味過顛沛流離的生活艱辛,親歷過國難當頭的烽火歲月,心靈深處與詩圣產(chǎn)生了強烈的共鳴。種種困厄面前,他堅忍不拔,砥礪前行,襤褸篳路,終成杜甫研究的“一代宗師”。蕭先生曾兩度執(zhí)教于此,為詩意盎然的海大園增添了華彩的篇章。
20世紀30年代的國立山東大學(中國海洋大學前身)大家云集、名人薈萃。繼楊振聲之后,趙太侔任校長,聞一多、梁實秋、老舍、洪深、聞宥、沈從文等在此執(zhí)教,他們共同創(chuàng)造了海大園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文輝煌。
1933年,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(yè)的蕭滌非,經(jīng)恩師黃節(jié)先生推薦,來到青島擔任了國立山大中文系講師。他來校后開的第一門課是四年級的必修課《詞選》,后來又開了《樂府詩研究》《曹植詩》《詞史》等課。蕭滌非當時年僅27歲,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,班上有的學生年齡比他還大,如已經(jīng)嶄露頭角的詩人臧克家就大他一歲。其后數(shù)十年,兩人亦師亦友,終生至交。臧克家給蕭滌非先生寫信時總是尊稱“您”。蕭先生回信說:“你何必多此一‘心’呢。”成為一段文壇佳話。
蕭先生講課十分認真,加上扎實的學術功力,很快他便在名家云集的國立山大站穩(wěn)了腳跟。1934年入校的何炳棣,后來成為海外著名的歷史學家。他在回憶青島的求學經(jīng)歷時,特意提到了兩位中文系的老師,一是游國恩,一是蕭滌非。游國恩是楚辭專家;蕭滌非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專家。
在青期間,蕭滌非和老舍交情很深。1936年秋,校長易人,在蕭滌非和中文系畢業(yè)生黃兼芬舉辦婚禮當天,突遭解聘,被迫離青。就在蕭滌非夫婦乘坐的列車即將開動時,老舍氣喘吁吁地趕來,遞上剛剛印出的新著《牛天賜傳》,“我是來參加你們婚禮的,這是我送給你們的結婚禮物?!贝饲榇司傲钍挏旆强坦倾懶?。
1947年,輾轉十年之后,蕭滌非重返國立山大,在中文系任教授。第二年便開了《杜詩體別》這門課。蕭先生一直保持著認真的教學態(tài)度,他曾說:“如果一堂課教失敗了,我會吃不下飯,睡不好覺?!彼€說:“如果在課堂上發(fā)現(xiàn)有同學打瞌睡,我會感到內(nèi)疚,因為自己講得不好嘛?!币虼耍麑湔n總是下足了功夫。講課時,蕭先生常常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聯(lián)系實際,巧妙自然。特別是講起杜詩,聯(lián)想起國難之殤流離之苦,有時熱淚滾滾,不能自已。學生這樣評價他的課:“講起課來,一字一句,不緊不慢,鏗鏘有力,充滿感情?!?/span>
1951年,國立山東大學與華東大學合并成立新的山東大學,華崗出任新山大第一任校長,海大園進入了第二個人文輝煌時期。校園里人才濟濟,名師如林,蕭滌非和馮沅君、陸侃如、高亨并稱“馮陸高蕭”,成為中文系的“四大臺柱子”,一時聲名遠播。知名者如李希凡、藍翎等都是他的高徒。
蕭滌非是《文史哲》雜志的主要創(chuàng)辦人之一,1954年《文史哲》發(fā)表了李希凡、藍翎《關于“紅樓夢”研究簡論及其他》的文章,引起國內(nèi)外學術界的強烈反響。1955年,蕭滌非先生擔任中文系主任,他一邊從事系務工作,一邊擔任教學工作。當時教授上大課蔚然成風。
教學之余,蕭滌非致力于學術研究,孜孜以求,苦心孤詣,治學頗為嚴謹。他的《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》已經(jīng)印行近70年,印數(shù)超過六位數(shù)。當然,一生中他用力最深成果最豐的是杜甫研究,這與他的身世經(jīng)歷、恩師熏染關系甚大。自20世紀40年代肇始,蕭先生從“杜甫詩選注”到“杜甫研究”,再到“杜甫全集校注”,取得全面的收獲。特別是,他第二次在青島國立山東大學任教期間完成并出版的《杜甫研究》成為了杜甫研究界的扛鼎之作,也為海大園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。
后來,他受人民文學出版社委托,擔任《杜甫全集校注》主編。雖年逾古稀,但他曾親率校注組成員沿著當年杜甫的行蹤進行實地考察。1991年去世前一個月,蕭先生仍在逐字逐句審校,可以說為杜甫研究傾注了一生心血。
文章作者:紀玉洪
文章來源:第1858期《中國海洋大學報》(2014年9月4日)